“莲,花之君子者也”。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在《爱莲说》中以莲花为喻托物言志,通过赞美莲花的濯而不妖,表达了作者对廉洁、高尚品德的追求与崇尚。读《爱莲说》使人产生激浊扬清、荡涤尘垢的精神力量。
“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”。作者视莲花为清洁的象征,赞美其身处污浊环境仍能不同流合污、不随波浮沉。这是对那些在复杂社会大环境中仍能保持清白,不受腐败侵蚀的完美诠释。正如莲花在污浊的环境中依然能保持纯净、保持本真、保持初心一样,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,我们更应秉持这种精神,在面对各种诱惑和压力时,以莲花的清洁精神为鉴,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,坚决不同流合污、不随波浮沉。
“中通外直,不蔓不枝”。以莲花的品性和姿态,向我们展示了一个“正直不苟、志洁行廉”的君子应有之风。习近平总书记说过,“共产党人如果没有信仰、没有理想,或信仰、理想不坚定,精神上就会“缺钙”,就会得“软骨病”,就必然导致政治上变质、经济上贪婪、道德上堕落、生活上腐化”。纵观年轻干部违纪违法案例,涉案者多是在重要岗位或者关键工作环节任职,拒腐防变能力不高,理想信念缺失,面对金钱等利益的诱惑无法挺直腰杆,最终滑向违纪违规乃至犯罪的深渊。所以,党员干部要“用理想信念强基固本,用优秀传统文化正心明德”,真正“中通外直”。
“亭亭净植,可远观而不可亵玩”。正是莲花的高洁和公正,才使其赢得了人们的尊重。所以周敦颐为官可以“为政精密,务尽道理”,任南安司理参军时,因坚持正义,不愿苟同权贵而递上辞呈;也可以在赣州为官多年,保持清廉勒勉,深受百姓的拥戴。这与我们党“为人民服务”的根本宗旨本质一致。“谁把人民放在心上,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。”党员干部要时刻自觉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,做到勤政廉政,树立良好形象,永葆人民公仆本色,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成自己的最高追求,才能解民忧、赢民心、增民利。
当今社会与《爱莲说》所处的时代背景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,但不变的是对廉洁文化思想的追求与崇尚,是党员干部、每一位群众秉持清洁、自束、公正不变的原则。只有通过这些原则的实践,我们才可以有效地抵制腐败,保持社会“清亲”之气。